超電容與柱型電池 (I)

超電容與電池的差異性

前言

超電容與電池為現今在中最常被使用的兩種電能貯存/傳輸配件

如下圖拉貢曲線所示,

電池因其性能較常被使用於能量貯存/傳輸,超電容則適合用在電力貯存/傳輸

電容器已經使用了約有 150 年,主要以夾在兩個電導體之間的非導電介電材質組成(最理想狀態為真空)

在 1975 年,由 Conway 提出的研究理論證明:

氫離子在白金電極上氧化還原反應導致的二氧化釕欠電位沉積,被之為超級電容器 (supercapacitor, SC)

由於超電容中會產生電化學反應,所以時常與電池搞混,我們將會著重於闡明兩者的關鍵性差異,同時點出兩者的相似處

定義

許多文章詳細探討了超電容與電池的差異,

包括在 1991 年 Conway 發表的文章,以及近期發表且較受人矚目 Simon 團隊、Costentin 團隊的理論

電容是由隔開兩導體的介電材料所組成,其材質可被極化,可自形成電場

電容的主要特性為:

讓相反電荷能在通道板/電極上聚集,過去常用的介電絕緣材料為玻璃、陶瓷、紙張等等

19 世紀末,世界上第一個電解電容橫空出世,由在鹼性介質中具有穩定氧化層的鋁板製成

電容器在 1950 年後即使用於能量儲存,

1970 年代在電容器方面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-可在單位容積內儲存更多的能量,超電容 SC 一詞也隨之出現

圖 1:不同種類的電容器與其主要材料(僅列出部分)

電容、電壓與其大小尺寸、能量消耗有關

藉由上圖 1 可發現市面上的電容器分為以下幾類:

  • 介電型電容器(陶瓷、薄膜類)
  • 電解型電容器(鋁製、鉭製)
  • (電)雙層型電容器(EDLCs)
  • 超電容(偽電容器)

圖 1 的電容器皆符合 Conway 的理論:

當超電容與 EDLC 分開時,其內部發生電化學反應,該電容為贋電容器

近期有一些關於電容器的謬誤出現,尤其又以 EDLCs 與贋電容器被認為是「超電容」為多,

也有超電容即為 EDLCs 一說,氧化超電容 (oxide supercapacitors) 亦被誤認是電化學偽超電容器

超電容器結合 EDLC 和偽電容器的優點:能儲存較多能量,充電時間較短,循環時間較長

總的來說,超電容是專門儲存電力的電容器,與傳統的電子容器用途相反-能源穩定、週期性信號處理、信號過濾等等

有關電池相關的資訊,可詳閱北極光學習中心文章:「電池名詞大綱系列」

電容器與法拉第電流

在電化學領域,無論實驗系統類型,電極電壓 U(t) 產生的總電流 I 為:

  • IC = 電容電流、If = 法拉第電流

電容電流 Ic 的大小取決於電壓 U(t) 與電容 C 的時間導數:

在特殊情況下,以速率 V 進行電壓掃描,且

法拉第電流表現式相對較複雜,通常取決於電子相關動力因素和電活性物質的界面濃度

在超電容和電池的領域中,可選擇以下兩種相關的電化學機制:

  1. 物質表面法拉第電流通過,產生電子吸附反應、均質反應
  2. 大量或薄膜法拉第電流通過,即產生受限的擴散/輸入反應

上述兩種電流有助於區分設備類型:

  1. 電流僅為電容性應用,且從電荷位移中提取電能的設備
    (例如:電容器、EDLC)
  2. 電流為法拉第電流,並從離子電荷和電導體間的電子轉移提取電能的設備
    (例如:偽電容器、電池)

資料來源:BioLogic Learning Center – Supercapacitors and insertion batteries: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?

若想了解更詳細的資訊,煩請填寫資料/來電與我們聯絡,北極光靜候您的來電!